要树立“全市一盘棋”思想,着力打通政策落地“最后一公里”
要以北京纳入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为契机,深化市场化改革,扩大高水平开放,开展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规则对接先行先试,强化制度创新,培育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,以数字化引领、协同化推进、场景化应用为突破,进一步提升利企便民服务水平,全力打造一流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,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。
要加强上下统筹、部门联动,强化技术赋能,统筹系统衔接,增强工作整体性、协同性,推动“放管服”改革、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往深里走。要加强规范化建设,优化“双随机、一公开”监管平台,提高检查事项覆盖率和联合抽查比例,推广非现场执法,推进“风险+信用”分级分类监管,提升事中监管效能,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联合惩戒力度,提高综合执法监管质效。要借鉴国内外经验做法,深化内部整合与改革创新,完善政策制度,优化办事流程,提高涉外服务专业化、法治化水平。
要树立“全市一盘棋”思想,加强组织领导和专班队伍建设,强化基层工作人员培训,着力打通政策落地“最后一公里”,以有效有力举措推动5.0版改革各项任务落地见效,不断增强企业群众获得感。
以钉钉子精神持续解决改革痛点难点问题,推动各项政策高质量落地见效
近年来,北京市纵深推进“放管服”改革,以打造市场化、法治化、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为目标,狠抓事前审批制度改革,强化事中事后监管,通过数字赋能提高政务服务质效,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,提升了企业群众获得感,成绩来之不易。下一步,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,加强统筹协调、上下联动,围绕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,正确把握政府和市场边界,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,提高政策制定和执行的精准性,以钉钉子精神持续解决改革痛点难点问题,推动各项政策高质量落地见效。
要加大改革开放力度,着力稳住经济大盘,聚焦保市场主体、抓重大项目、促消费升级等重点任务目标,创新完善政策举措,以有力有效的改革措施,增强市场信心,有效引导预期,激发发展活力,推动经济平稳运行。抓好助企纾困政策实施,加强统筹调度和督促检查,把助企纾困、保市场主体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位。加强对储备项目调度,加快推进前期工作,促进项目深化熟化,争取早审批早开工早落地。紧抓消费升级需求,优化消费供给,统筹商业设施规划和商圈改造升级,贯通提升线上线下消费,积极培育消费新热点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聚焦群众关切,强化就业优先政策,切实抓好稳就业、稳物价工作,做好困难群体帮扶和基本民生保障。
要深化改革创新,用好市场机制作用,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。以迎接世行评价为契机,借鉴国际先进经验,进一步健全市场准入准营制度,做好相关法规规章立改废释,有序推进“6+4”一体化综合监管改革等工作。抓紧制定“两区”建设2.0版方案,探索重点领域新的突破性政策,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。要把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措施落到实处,优化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,提高园区服务国际化、专业化、市场化水平。积极发挥北京数字经济优势,抓好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,以数字经济赋能数字政府,推进政务服务运行方式、业务流程和模式数字化智能化,促进政府职能转变,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,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。
要坚决贯彻党中央、国务院决策部署,深入落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,提高站位、深化认识,增强主动向前一步抓工作的责任意识,以新一轮世行迎评为契机,坚持国际视野,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方法论,对标国际最佳实践,创新完善改革举措,着力增强本市营商环境改革的系统性、整体性、协同性,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,更好释放政策红利,营造稳定公平透明、可预期的营商环境,有效稳定市场主体、引导市场预期、坚定市场信心,以一流营商环境助力新时代首都发展。加强营商环境改革与“两区”建设统筹,借助“两区”优势,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,加大先行先试力度,针对性破解瓶颈问题,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经验。抓紧梳理推动涉及营商环境的法律法规规章立改废释,强化法治保障。结合智慧城市建设,推进数字政务建设发展,加强数字化技术应用,促进跨部门跨区域数据共享和深度业务协同,提高政务服务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水平。市优化营商环境专班要加强统筹调度,更新完善任务台账,着力推动落实落地,打通政策“最后一公里”。注重抓好专班干部队伍建设,定期组织培训交流,关爱激励干部成长,为深化营商环境改革提供有力干部队伍保障。
要坚持问题导向、突出需求导向,全力推进各项改革任务落细落实,放出活力效率、管出安全公平,激发更大市场活力。要坚定不移简政放权,继续推行告知承诺制改革,大力压减合规成本,持续推进减事项、减环节、减材料、减时限、减费用,积极推广“局处长走流程”,逐项检查、坚决消除隐性壁垒和体外循环,让企业群众有更多获得感。
要着力做好事中事后监管,加快健全完善监管基本制度体系,维护公共利益,守住公共安全,营造公平公正市场环境。加强跨部门跨层级协同监管,综合发挥政府、行业协会、第三方机构等作用,建立完善风险监管、信用监管等制度,用好非现场监管和数字监管等手段,推进分类监管、科技监管、共治监管,以“无事不扰”“无处不在”的监管质效,有效解决重复监管、监管盲区并存等问题。
要持之以恒优化服务。以“一网通办”为抓手,发挥北京科技优势,运用区块链等先进技术,不断拓展深化网上办事功能,打造数字政务服务体系。要进一步提高政务服务大厅集中服务功能,深化综合窗口改革,用好“接诉即办”机制强化涉企服务,推行“多卡合一”改革,加大督导落实力度,打通政策落地“最后一公里”,推动“放管服”政策措施落到实处、见到实效。
要坚持法治引领,全面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,依法有序推进各项改革。对标国际规则,学习借鉴国内外经验做法,深化综合执法、跨境贸易、不动产登记等领域改革,塑造竞争新优势。做好世行迎评等工作,以评促改、以评促优,推动开创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新局面。
经开区要聚焦功能定位,优化顶层设计,坚持国际视野,密切跟踪研判产业趋势,加强前瞻谋划布局,科学精准调度,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、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创新发展,带动制造业转型升级,为实现全市一季度“开门红”发挥更大作用。
近年来,经开区深化改革创新,积极主动作为,重大项目加速推进,各项工作抓出实效,成绩值得肯定。要继续保持劲头,紧盯重点项目不放松,确保“开门红”工作实现预期目标,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。要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优势,加强与信创园协同创新、融合发展,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增添动能。以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建设为契机,研究把握汽车产业发展趋势,突出重点、突出特色,加快推进小米汽车等项目实施,促进传统制造业与智能网联汽车深化融合。要抓好精细化管理,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,探索事中事后监管模式创新,推进5.0版营商环境改革落地见效,努力形成一批有突破、有活力、有实效的制度创新成果。要加强资源统筹整合,优化完善产业配套,增强区域产业黏性,探索创新干部人才交流机制,提高专业化管理服务水平,为区域发展注入更大活力、提供更加有力支撑。
以园区为载体推动优势产业加速聚集,完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
顺义区要聚焦定位、保持定力,紧抓发展机遇,做好资源统筹整合,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升级步伐,推进重点项目落地,积极培育创新动能,努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。要立足当前、着眼长远,进一步加强研究谋划,发挥禀赋优势,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升级步伐,以园区为载体推动优势产业加速聚集,强化精准服务,抓好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引进落地,完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,形成制造业数字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创新发展的良好态势。抓住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、落实“五新”政策等重要机遇,扩大高水平开放,加快推进中德产业园建设、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创新升级等重点工作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,做好资源统筹整合,增强工作合力,焕发发展新活力。严控行政成本,坚持过紧日子,加强资金统筹使用和绩效管理,用好金融支持政策,精打细算、提高效益,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。
推动园区与城市融合发展,实现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带动促进作用
按照科教兴国战略、人才强国战略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部署要求,高质量推动园区建设发展,培养更多国家急需人才,更好肩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任。
要强化城市总规引领作用,结合新一轮城南行动计划,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,用好城市南部和周边腹地资源,特别是发挥好北京独特的人才优势,推动园区与城市融合发展,实现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带动促进作用。各高校要紧扣国家战略需求,结合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,进一步明确定位、目标和规模,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,优化调整学科布局,借鉴国内外经验,推动建设更具活力、更有效率的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服务平台,坚持从国情出发,从中国实践中来、到中国实践中去,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。
要加快推进园区规划建设各项任务落地,建立工作台账,明确时间节点,细化部门职责和任务分工,加强定期调度,推进项目实施,形成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合力。市有关部门要加强指导,加快项目审批,完善交通、教育等方面配套,提高区域综合承载能力。各高校要加强开放协同,推动基础设施、教育教学等方面深层次、实质性合作共享,促进交叉融合。房山区要担负属地责任,加强与各成员单位沟通联络,加大服务支持力度。各单位要从严从实抓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,科学精准施策,保障园区公共卫生安全,为园区建设发展创造良好环境。
把握“两区”建设重大机遇,坚持国际化视野,做深国际化文章,扩大高水平开放,统筹用好国内国际资源,进一步激发创新发展动能活力。
近年来,朝阳区深化改革开放,积极探索创新,在布局高精尖产业、挖掘内需潜力、优化营商环境、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,工作应予肯定。要立足功能定位,在对接国际规则、发展服务贸易等方面积极创新实践,提升市场化、国际化水平,加强制度环境等软实力建设,发挥对外开放的示范带动作用。要把握好“两区”建设重大机遇,深化体制机制改革,抓好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,促进国际创新要素集聚,推进金融、创投等重点领域开放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,促进现代服务业高水平发展,推动消费转型升级,加快塑造区域产业优势。要突出区域特点,推进科创领域特色化差异化布局,加强与其他区协同联动,积极吸引国内外头部企业入驻,构建开放创新生态,提升发展能级。要统筹区域整体布局,优化交通路网规划建设,总结推广“望京小街”模式,提高城市更新质量效率,推动传统商圈改造升级,用好城市空间资源,不断增强综合承载能力,夯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。
以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开放,打造服务贸易开放发展新高地
坚决落实国家重大决策部署,紧紧抓住“两区”(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,中国 (北京)自由贸易试验区)建设的契机,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,积极开展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规则对接的先行先试。
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深化,服务业提质升级步伐加快,服务贸易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和新趋势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:一是知识化、技术化加速演进;二是数字化、网络化深刻转型;三是便利化、自由化水平不断提升。把握这些新特点、新趋势,北京市将积极作为,主动探索,加大改革创新力度,高质量推进“两区”建设,以更宽领域、更深层次、更高水平开放,打造服务贸易开放发展新高地。
北京将更加突出制度型开放、先行先试,坚持全球视野,推动规则、管理、标准等制度型开放,加快形成与国际接轨的投资贸易制度体系,围绕科技创新、数字经济、服务业开放等优势领域,尽快推出“两区”建设方案的2.0版本,深化制度创新和政策联动,充分释放“两区”政策叠加优势,继续落地一批标志性项目,提升“北京服务”品牌价值和国际影响力;将更加突出科技创新、数字赋能,加速以数字技术赋能为重点的业态创新与融合应用,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,建设数字贸易港,积极参与数字领域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,高标准建设国际大数据交易所,培育数字贸易全球标杆企业,提升数字贸易核心产业的竞争力;还将更加突出畅通循环、优化服务,大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,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际国内双循环核心枢纽,试行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模式,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运用,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。
声明:本文由深圳招商引资实战平台根据公开资料整理发布,因数据采信和统计口径问题,仅供招商参考!如需转载、引用本文素材请注明来源。
陈吉宁,男,汉族,1964年2月生,吉林梨树人,1998年4月参加工作,198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,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土木系环境系统分析专业毕业,研究生学历,工学博士学位,教授。
1981.09-1986.07 清华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环境工程专业学习,获理学学士学位;
1986.07-1988.10 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,获理学硕士学位;1988.10-1989.07 英国布鲁内尔大学生物化学系攻读博士学位;1989.07-1992.11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土木系环境系统分析专业攻读博士学位,获理学博士学位;1992.11-1994.12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博士后;1994.12-1998.03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助理研究员;1998.03-1999.07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;1999.07-2006.02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任;2006.02-2007.12 清华大学副校长;2007.12-2012.01 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(正局级);2012.01-2015.01 清华大学校长(副部长级);2015.01-2015.02 环境保护部党组书记;2015.02-2017.05 环境保护部部长、党组书记;2017.05-2017.06 北京市委副书记,副市长、代市长、市政府党组书记、北京冬奥组委党组副书记;2017.06-2018.01 北京市委副书记,副市长、代市长、市政府党组书记、北京冬奥组委执行主席、党组副书记;2018.01-2022.10 北京市委副书记,市长、市政府党组书记,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执行主席、党组副书记;2022.10- 中央政治局委员,上海市委书记。
根源清华、立足中山、情系紫荆,已在中山深耕16余年,发扬“开拓、创新、认真、务实”的精神,为中山企业家提供最新的、全面的、高级工商管理系列课程,为中山教育与培训产业发展做出贡献。
迄今为止创立了近百期系列紫荆新常态EMBA研修课程班、专本学历班、会长创新研学班、工商管理MBA硕士、DBA博士学位班、教育管理DEM博士学位班(学历可查,可做认证)、美国斯坦福大学、伯克利加州大学、加州州立大学、英国剑桥大学哈默顿学院博士后研究班等。万名学员遍布珠三角,为湾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,促进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,高层次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战略合作伙伴有:中山市泰源包装材料有限公司、广东通宇通讯股份有限公司、中山市中泰龙集团、正业包装(中山)有限公司、广东领先展示股份公司等。中山部分同学单位名录:中山市总商会(企业家)副会长、中山市促进会会长、五桂山商会会长、坦洲商会会长、横栏商会会长、大涌商会会长、小榄商会会长、江西商会会长、安徽商会会长等。
力合紫荆下设:企业运营管理俱乐部、留学俱乐部、法律服务俱乐部、高尔夫俱乐部、慈善俱乐部、羽毛球俱乐部、健康俱乐部等。
在这里,通过整合优质资源和产业升级,发挥股权投资、科技园区、科技金融、孵化器、国际业务,产业发展的优势力量,帮助校友企业成长与同学会互融共生,产学并进。治理与探索创新的商业创新发展格式,共同打造一个高端综合科技创新服务体系。